今时‘劈山救母"故事在民间已有雏形,但一直到唐中期之时,方才有《广异记》记载了‘华山三圣母"与一赶路书生相恋之事,劈山救母故事逐渐成形,却在更加往后的宋时了。
但苏午所讲毕竟是民间故事,也未称天下间确有其事,玄宗皇帝自不可能因为一个故事去追根究底。
苏午将二郎劈山救母故事稍加改编,便讲给了玄宗听。….
玄宗听罢苏午口中‘劈山救母故事",点了点头,又道:「天有天条,国有国法,三圣母触犯天条与凡人相恋,诞下孩儿,自该惩处。
那杨戬也确仁孝,担山赶日不成,终致‘劈山救母"。
这则民间故事也有些意思。
若将此故事代入这副劈山救母图中,那被压在华山之下的白发妇人,即是‘三圣母",山顶落下巨斧,正为救山下之三圣母,只是该是谁挥出了此神斧,劈开华山?
这个三圣母,莫非就是天后?
她又触犯了何种‘天条"?」
苏午眼中神光湛湛,向玄宗回答道:「应在现实之中,所谓天条,即是天理,若将白发妇人视作天后的话,再兼此画之中流露出的‘求救"之意,应是令陛下效仿故事,劈山以救天后了。」
他言语至此,顿了顿,又道:「但我以为不然。」
天理神韵诡谲恐怖,这样天理,完全是奔着不叫人活命去的,谁要遵循天理,谁就留不下性命——如此情况,守天理何用?
不如毁去天理!
苏午这样心思,若落在玄宗皇帝耳里,玄宗纵然今时是再开明一帝王,也绝容不下他——毕竟皇帝亦是‘天子",天然站在‘天"的一方。是以苏午未有明言天理恐怖,而是道:「若换一种看法,触犯天理的并非是山下镇压之白发妇人,而是那华山本身呢?」
「嗯?」听到苏午的话,玄宗皇帝眼光微亮,一下子被吸引去了注意力。
凉亭边守候的褚豆也悄悄竖起耳朵。
只听苏午接着道:「碑相之中,巨斧从天而降,非因人力所执,实因天力掌握,欲摧灭华山,因而华山悲泣,淌下鲜血。
此可看做是华山触犯天条,招来巨灵神斧劈斩重创。
而华山只是大岳山形而已,从无移转,何来罪责?
它的罪责,应是山下这个白发妇人,正因为它镇压了这个白发妇人,反而触犯了天理,得到天的惩戒!
这个妇人,反倒与天理相连!
我自碑相之中感应到的‘求救"之声,实非山下妇人发出,而出华山本身传来的求救声!」
但苏午所讲毕竟是民间故事,也未称天下间确有其事,玄宗皇帝自不可能因为一个故事去追根究底。
苏午将二郎劈山救母故事稍加改编,便讲给了玄宗听。….
玄宗听罢苏午口中‘劈山救母故事",点了点头,又道:「天有天条,国有国法,三圣母触犯天条与凡人相恋,诞下孩儿,自该惩处。
那杨戬也确仁孝,担山赶日不成,终致‘劈山救母"。
这则民间故事也有些意思。
若将此故事代入这副劈山救母图中,那被压在华山之下的白发妇人,即是‘三圣母",山顶落下巨斧,正为救山下之三圣母,只是该是谁挥出了此神斧,劈开华山?
这个三圣母,莫非就是天后?
她又触犯了何种‘天条"?」
苏午眼中神光湛湛,向玄宗回答道:「应在现实之中,所谓天条,即是天理,若将白发妇人视作天后的话,再兼此画之中流露出的‘求救"之意,应是令陛下效仿故事,劈山以救天后了。」
他言语至此,顿了顿,又道:「但我以为不然。」
天理神韵诡谲恐怖,这样天理,完全是奔着不叫人活命去的,谁要遵循天理,谁就留不下性命——如此情况,守天理何用?
不如毁去天理!
苏午这样心思,若落在玄宗皇帝耳里,玄宗纵然今时是再开明一帝王,也绝容不下他——毕竟皇帝亦是‘天子",天然站在‘天"的一方。是以苏午未有明言天理恐怖,而是道:「若换一种看法,触犯天理的并非是山下镇压之白发妇人,而是那华山本身呢?」
「嗯?」听到苏午的话,玄宗皇帝眼光微亮,一下子被吸引去了注意力。
凉亭边守候的褚豆也悄悄竖起耳朵。
只听苏午接着道:「碑相之中,巨斧从天而降,非因人力所执,实因天力掌握,欲摧灭华山,因而华山悲泣,淌下鲜血。
此可看做是华山触犯天条,招来巨灵神斧劈斩重创。
而华山只是大岳山形而已,从无移转,何来罪责?
它的罪责,应是山下这个白发妇人,正因为它镇压了这个白发妇人,反而触犯了天理,得到天的惩戒!
这个妇人,反倒与天理相连!
我自碑相之中感应到的‘求救"之声,实非山下妇人发出,而出华山本身传来的求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