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
ipt""s
c="http:
?place=3274"
上半夜,双方相安无事。.
虽然下午的时候,顾祝同考虑过用第32舰队前去截击美军第72舰队,但是他最后放弃了这个想法。主要就是,第32舰队的部署位置较为靠后,而且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在五百公里以内。即便在当天中午,顾祝同已经能够肯定美军第72舰队将开赴中途岛,第32舰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赴战场。
出现这种情况,显然与顾祝同对战场局势的判断有关。
主要就是,顾祝同压根就没有想到,刚刚组建的第72舰队会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单独杀入战场。结果就是,顾祝同更重视第71舰队在白天构成的威胁。在他看来,如果低估了第71舰队,肯定会遭受惨重损失。换句话说,如果他把第31舰队与第32舰队都放在中途岛附近,那么在二日下午,肯定会集中力量攻击第72舰队。在这个时候,如果第71舰队突然杀了出来,那就不那么好看了。即便第71舰队攻击的不是战斗舰队,也会使登陆舰队受到威胁。
为此,顾祝同就必须扩大防御范围,也就得让第31舰队与第32舰队拉得更开一些。
受此影响,他错过了在二日下午拦截第72舰队的机会。
当然,这算不上大问题。
二日夜间十一点不到,第33舰队就机动到了中途岛东南大约两百公里处。并且派出了执行侦察任务的战舰。
第33舰队有八艘轻巡洋舰。足以监视第72舰队可能出现的所有方向了。
只是,罗成刚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第72舰队也有数量众多的轻巡洋舰,而且美军轻巡洋舰的战斗力明显强于中国海军的轻巡洋舰,此外第72舰队还有可能让重巡洋舰执行侦察任务。
可以说,在整个大战期间,美军的轻巡洋舰都保持着足够大的优势。
美国参战初期,担当主力的是在大战爆发前建造的“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这种标准排水量接近一万吨,配备了十五门六英寸舰炮,最高航速超过三十二节的轻巡洋舰。几乎把“华盛顿条约”规定的条件用到了极限。只是,这还不是美国海军在大战期间性能最为出色的轻巡洋舰。
到一九四四年初,美国海军轻巡洋舰的主力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克利夫兰”级了。
事实上,在美国参战之后不久。“克利夫兰”级的首舰就已服役。只是在随后的两年之内,大部分“克利夫兰”级的订单被修改成了轻型航母,因此导致“克利夫兰”级的建造进度并不快。到一九四三年底,美国海军总共接收了九艘“克利夫兰”级,连在战斗中的损失都补不上。只是,因为之前建造的大部分轻巡洋舰都在战斗中损失掉了,所以“克利夫兰”级成了美国海军的主力轻巡洋舰。
当时,编在第72舰队里的八艘轻巡洋舰中,就有四艘是“克利夫兰”级。
严格说来,“克利夫兰”级是美国海军在不受“华盛顿条约”限制之后。建造的第一种条约后轻巡洋舰。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其标准排水量突破了一万吨的限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将近百分之二十。有趣的是,美军并没有用增加的排水量来增强火力,与“布鲁克林”级相比,“克利夫兰”级的火力反而有所降低,即主炮减少到了十二门。只是,其副炮的数量由八门增加到了十二门,而且都是k12型五英寸高平两用炮,因此“克利夫兰”级的防空能力大为增强。“克利夫兰”级增加的排水量。主要用来解决“布鲁克林”级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用于提高战舰的综合作战能力。比如,舰体就重新设计,防护性能与抗沉能力都大幅度增强。又比如,“克利夫兰”级是美国海军中第一种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安装雷达的轻巡洋舰。而且专门留出了安装雷达的位置,在舰体内设置了雷达操作室。并且增大了发电机的功率。
事实上,“克利夫兰”级还是美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建造的唯一的轻巡洋舰。
原因很简单,后来的“法戈”级与“伍斯特”级沿用了“克利夫兰”级的舰体,只是针对“克利夫兰”级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小的改进,“伍斯特”级则主要换上了射速更高、更有利于防空作战的k16型六英寸舰炮。也就是说,可以把这两种轻巡洋舰看成是“克利夫兰”级的改进型。
ipt""s
c="http:
?place=3274"
上半夜,双方相安无事。.
虽然下午的时候,顾祝同考虑过用第32舰队前去截击美军第72舰队,但是他最后放弃了这个想法。主要就是,第32舰队的部署位置较为靠后,而且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在五百公里以内。即便在当天中午,顾祝同已经能够肯定美军第72舰队将开赴中途岛,第32舰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赴战场。
出现这种情况,显然与顾祝同对战场局势的判断有关。
主要就是,顾祝同压根就没有想到,刚刚组建的第72舰队会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单独杀入战场。结果就是,顾祝同更重视第71舰队在白天构成的威胁。在他看来,如果低估了第71舰队,肯定会遭受惨重损失。换句话说,如果他把第31舰队与第32舰队都放在中途岛附近,那么在二日下午,肯定会集中力量攻击第72舰队。在这个时候,如果第71舰队突然杀了出来,那就不那么好看了。即便第71舰队攻击的不是战斗舰队,也会使登陆舰队受到威胁。
为此,顾祝同就必须扩大防御范围,也就得让第31舰队与第32舰队拉得更开一些。
受此影响,他错过了在二日下午拦截第72舰队的机会。
当然,这算不上大问题。
二日夜间十一点不到,第33舰队就机动到了中途岛东南大约两百公里处。并且派出了执行侦察任务的战舰。
第33舰队有八艘轻巡洋舰。足以监视第72舰队可能出现的所有方向了。
只是,罗成刚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第72舰队也有数量众多的轻巡洋舰,而且美军轻巡洋舰的战斗力明显强于中国海军的轻巡洋舰,此外第72舰队还有可能让重巡洋舰执行侦察任务。
可以说,在整个大战期间,美军的轻巡洋舰都保持着足够大的优势。
美国参战初期,担当主力的是在大战爆发前建造的“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这种标准排水量接近一万吨,配备了十五门六英寸舰炮,最高航速超过三十二节的轻巡洋舰。几乎把“华盛顿条约”规定的条件用到了极限。只是,这还不是美国海军在大战期间性能最为出色的轻巡洋舰。
到一九四四年初,美国海军轻巡洋舰的主力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克利夫兰”级了。
事实上,在美国参战之后不久。“克利夫兰”级的首舰就已服役。只是在随后的两年之内,大部分“克利夫兰”级的订单被修改成了轻型航母,因此导致“克利夫兰”级的建造进度并不快。到一九四三年底,美国海军总共接收了九艘“克利夫兰”级,连在战斗中的损失都补不上。只是,因为之前建造的大部分轻巡洋舰都在战斗中损失掉了,所以“克利夫兰”级成了美国海军的主力轻巡洋舰。
当时,编在第72舰队里的八艘轻巡洋舰中,就有四艘是“克利夫兰”级。
严格说来,“克利夫兰”级是美国海军在不受“华盛顿条约”限制之后。建造的第一种条约后轻巡洋舰。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其标准排水量突破了一万吨的限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将近百分之二十。有趣的是,美军并没有用增加的排水量来增强火力,与“布鲁克林”级相比,“克利夫兰”级的火力反而有所降低,即主炮减少到了十二门。只是,其副炮的数量由八门增加到了十二门,而且都是k12型五英寸高平两用炮,因此“克利夫兰”级的防空能力大为增强。“克利夫兰”级增加的排水量。主要用来解决“布鲁克林”级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用于提高战舰的综合作战能力。比如,舰体就重新设计,防护性能与抗沉能力都大幅度增强。又比如,“克利夫兰”级是美国海军中第一种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安装雷达的轻巡洋舰。而且专门留出了安装雷达的位置,在舰体内设置了雷达操作室。并且增大了发电机的功率。
事实上,“克利夫兰”级还是美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建造的唯一的轻巡洋舰。
原因很简单,后来的“法戈”级与“伍斯特”级沿用了“克利夫兰”级的舰体,只是针对“克利夫兰”级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小的改进,“伍斯特”级则主要换上了射速更高、更有利于防空作战的k16型六英寸舰炮。也就是说,可以把这两种轻巡洋舰看成是“克利夫兰”级的改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