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险象环生
夜幕降下来后,斯普鲁恩斯开始收拾残局。.
顾祝同也没有忙着,他还得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让返航的舰载机顺利降落到航母上。
当时,光学助降设备还没有问世,降落完全依靠人员引导。
说得简单一些,白天的时候,站在飞行甲板尾端的降落引导员用两面旗帜来告诉准备降落的飞行员应该如何修正航向,而另外一名降落引导员则会用一面红色的旗帜告诉飞行员是否可以降落。如果战机的飞行高度过低、或者过高,会撞上航母舰尾、或者是无法挂住甲板上的阻拦索,降落引导员就会挥动红色旗帜,让飞行员立即停止降落。只有在航向、高度与速度都正确的情况下,降落引导员才会让飞行员降落。
这里面,最的安定问题就是由人员的个人判断来确定是否能够降落。
说白了,降落引导员与飞行员都有可能犯错,如果引导员的判断是错误的,那么飞机就有可能撞上航母,或者是在没有挂住阻拦索的情况下,撞上停放在飞行甲板前端的战机,导致严重事故。
在夜间降落,难度与危险都要大得多。
关键就在降落引导员身上。
战机在夜间降落的时候,降落引导员会用两根发光棒取代旗帜,让飞行员能够在夜间看清楚引导员发出的信号。问题是,引导员能够看到的,只有战机翼尖上的航行灯,根本看不清正在逼近的战机,也就很难做出准确判断。要知道,每种战机的翼展都不一样,如果引导员判断错了战机型号,后果将难以设想。可以说,只有最优秀的降落引导员,才有资格在夜间引导战机降落。
根据中国海军统计,大战期间,舰载机在昼间降落时的复飞率为百分之五十四,即每两次就有一次失败,而夜间降落的复飞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八,即每五次降落中,差不多只有一次能够成功。
可以说,这个概率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
要知道,这意味着夜间降落不但更加危险,而且会消耗更多的时间。
拿“秦始皇”级来说,在昼间进行降落做业的话,平均每一分钟就能回收一架战机,而夜间需要两分钟到三分钟。.如果降落过程中出现事故,那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之内,航母无法回收战斗机。
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降落事故,导致一百七十四名官兵身亡,近四十架战机被毁,航母也因此修理了近三个月。根据中国海军统计,在大战期间,因降落事故身亡的飞行员占到了阵亡飞行员总数的百分之十一,每万架次的事故量超过一百次,即每降落一百次,就会出一次事故。
事实上,即便在光学助降设备问世之后,夜间降落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一些在夜间执行任务的飞行员甚至会患上“夜间降落恐惧综合症”,主要表现就是在降落的时候,心率升高、呼吸加快、出虚汗、感到莫名紧张,甚至会引发非官能性夜盲症等病症。
大战期间的很多飞行员情愿驾驶战机去攻击敌舰,也不愿意在夜间降落到航母上。
当然,绝大部分时候,飞行员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机会。
比如,这次参与两轮攻击的舰载机都得在夜间降落,而且留给他们的降落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一个小时之内降落到航母上,战机就会用光燃油,而不得不在海面上迫降。
事实早已证明,夜间在海面上迫降的危险性不亚于到航母上降落。
主要就是,飞行员无法在夜间准确判断飞行高度,而飞机上的高度表在飞行高度低于一百米的情况下就失灵了,因此飞行员只能凭感觉来猜测离海面的距离,从而控制飞机的下滑角度。如果控制不好,或者说感觉出了错,那么飞机在迫降那一刻,很有可能会因为飞行速度太快、或者是下滑角太大,而直接撞到海面上。要知道,对于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上百公里的飞机来说,海面并不是柔软的,而是非常坚硬。在猛烈撞击中,飞行员肯定会受伤,轻责破皮割肉、重则伤筋动骨。
夜幕降下来后,斯普鲁恩斯开始收拾残局。.
顾祝同也没有忙着,他还得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让返航的舰载机顺利降落到航母上。
当时,光学助降设备还没有问世,降落完全依靠人员引导。
说得简单一些,白天的时候,站在飞行甲板尾端的降落引导员用两面旗帜来告诉准备降落的飞行员应该如何修正航向,而另外一名降落引导员则会用一面红色的旗帜告诉飞行员是否可以降落。如果战机的飞行高度过低、或者过高,会撞上航母舰尾、或者是无法挂住甲板上的阻拦索,降落引导员就会挥动红色旗帜,让飞行员立即停止降落。只有在航向、高度与速度都正确的情况下,降落引导员才会让飞行员降落。
这里面,最的安定问题就是由人员的个人判断来确定是否能够降落。
说白了,降落引导员与飞行员都有可能犯错,如果引导员的判断是错误的,那么飞机就有可能撞上航母,或者是在没有挂住阻拦索的情况下,撞上停放在飞行甲板前端的战机,导致严重事故。
在夜间降落,难度与危险都要大得多。
关键就在降落引导员身上。
战机在夜间降落的时候,降落引导员会用两根发光棒取代旗帜,让飞行员能够在夜间看清楚引导员发出的信号。问题是,引导员能够看到的,只有战机翼尖上的航行灯,根本看不清正在逼近的战机,也就很难做出准确判断。要知道,每种战机的翼展都不一样,如果引导员判断错了战机型号,后果将难以设想。可以说,只有最优秀的降落引导员,才有资格在夜间引导战机降落。
根据中国海军统计,大战期间,舰载机在昼间降落时的复飞率为百分之五十四,即每两次就有一次失败,而夜间降落的复飞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八,即每五次降落中,差不多只有一次能够成功。
可以说,这个概率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
要知道,这意味着夜间降落不但更加危险,而且会消耗更多的时间。
拿“秦始皇”级来说,在昼间进行降落做业的话,平均每一分钟就能回收一架战机,而夜间需要两分钟到三分钟。.如果降落过程中出现事故,那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之内,航母无法回收战斗机。
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降落事故,导致一百七十四名官兵身亡,近四十架战机被毁,航母也因此修理了近三个月。根据中国海军统计,在大战期间,因降落事故身亡的飞行员占到了阵亡飞行员总数的百分之十一,每万架次的事故量超过一百次,即每降落一百次,就会出一次事故。
事实上,即便在光学助降设备问世之后,夜间降落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一些在夜间执行任务的飞行员甚至会患上“夜间降落恐惧综合症”,主要表现就是在降落的时候,心率升高、呼吸加快、出虚汗、感到莫名紧张,甚至会引发非官能性夜盲症等病症。
大战期间的很多飞行员情愿驾驶战机去攻击敌舰,也不愿意在夜间降落到航母上。
当然,绝大部分时候,飞行员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机会。
比如,这次参与两轮攻击的舰载机都得在夜间降落,而且留给他们的降落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一个小时之内降落到航母上,战机就会用光燃油,而不得不在海面上迫降。
事实早已证明,夜间在海面上迫降的危险性不亚于到航母上降落。
主要就是,飞行员无法在夜间准确判断飞行高度,而飞机上的高度表在飞行高度低于一百米的情况下就失灵了,因此飞行员只能凭感觉来猜测离海面的距离,从而控制飞机的下滑角度。如果控制不好,或者说感觉出了错,那么飞机在迫降那一刻,很有可能会因为飞行速度太快、或者是下滑角太大,而直接撞到海面上。要知道,对于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上百公里的飞机来说,海面并不是柔软的,而是非常坚硬。在猛烈撞击中,飞行员肯定会受伤,轻责破皮割肉、重则伤筋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