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不伦不类
虽然英国皇家海军维持着一支庞大的舰队,但是论战斗力,已经沦落为二流海军了。
关键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一直不太重视舰队航母,而且在舰队航母的发展方向上走上了歧途。
不可否认,北大西洋的情况与太平洋有很大的差异,适合在太平洋上作战的舰队航母未必能在北大西洋上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一九四四年,美国海军的一艘“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就在北大西洋上遭遇了罕见的风暴,被飓风刮翻了舰首的飞行甲板,导致该航母返回造船厂维修了数个月。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舰队航母是航空作战平台,其主要价值就是其搭载的作战飞机。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没有强大的航空作战能力,就不能称之为舰队航母。
可惜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在大战前设计与建造的舰队航母,包括这次派往印度洋的两艘“光辉”级,都存在载机数量少的严重缺陷。如此一来,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航母在航空作战能力上,根本不可与中国海军的舰队航母相提并论。虽然在理论上,“光辉”级搭载的舰载机足以发动一轮空中打击,而且剩余的战斗机还能担任舰队防空任务,但是太平洋战场上的残酷战斗,已经让中美海军认识到,只发动一次空中打击,不见得能歼灭对手,甚至连重创都办不到。为了保险起见,在绝大部分海战中,舰队司令官都会在一场战斗中发动两次以上的空中打击。
显然,“光辉”级根本办不到。
除了航母,英国皇家海军的其他战舰也很有“特色”,或者说与其他国家的战舰存在着明显区别。
比如,“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就是一个怪胎。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英国就研制出了十六英寸舰炮,并且随后就用在了“纳尔逊”级战列舰上。只是,这种大口径舰炮并不成熟,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而且高傲的英国皇家海军又不肯从美国引进同口径舰炮。结果就是,在晚了十多年建造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上,英国皇家海军倒退了两步,使用的不是十六英寸舰炮、也不是“伊丽莎白女王”级上的十五英寸舰炮,而是更加老旧的十四英寸舰炮,比同时代的快速战列舰低了两个级别。
可以说,这是非常反常的做法。
要知道,与“乔治五世”级同期建造的战列舰中,较有名的几种配备的都是十六英寸主炮,差一点的也在十五英寸左右,而稍晚开工的“大和”级甚至用上了十八英寸主炮,没有任何一种战列舰的主炮口径低于三百八十毫米,即便是一向保守的法国人,在“黎塞留”级战列舰也采用了三百八十二毫米主炮。
事实上,这也违背了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贯传统。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皇家海军就高度追求火力优势,甚至为此愿意牺牲其他性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率先建造极端重视火力、把同样重要的防护丢到一边的战列巡洋舰。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舰的主炮口径一直比对手大一个级别。
现在到好,“乔治五世”级直接倒退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水准,别说跟同时代的战舰相提并论,比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战列舰都不如,根本达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水准。
当然,英国皇家海军在“乔治五世”级上安装十四英寸舰炮,也有不得已的原因。
这就是,在设计“乔治五世”级的时候,英国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根本承受不起大规模造舰的财政负担。
结果就是,“乔治五世”级的排水量受到了严格限制。
最初,英国国会要求把这种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限制在三万吨以内。只是,这个要求根本不现实。要知道,即便是“纳尔逊”级的标准排水量都超过了三万三千吨,如果提高速度指标,在不牺牲其他性能指标的情况下,“乔治五世”级的标准排水量只会比“纳尔逊”级高,绝对不可能低于“纳尔逊”级。
最终,英国国会通过了三万五千吨的设计方案。
问题是,这个指标依然偏低。
虽然英国皇家海军维持着一支庞大的舰队,但是论战斗力,已经沦落为二流海军了。
关键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一直不太重视舰队航母,而且在舰队航母的发展方向上走上了歧途。
不可否认,北大西洋的情况与太平洋有很大的差异,适合在太平洋上作战的舰队航母未必能在北大西洋上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一九四四年,美国海军的一艘“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就在北大西洋上遭遇了罕见的风暴,被飓风刮翻了舰首的飞行甲板,导致该航母返回造船厂维修了数个月。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舰队航母是航空作战平台,其主要价值就是其搭载的作战飞机。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没有强大的航空作战能力,就不能称之为舰队航母。
可惜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在大战前设计与建造的舰队航母,包括这次派往印度洋的两艘“光辉”级,都存在载机数量少的严重缺陷。如此一来,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航母在航空作战能力上,根本不可与中国海军的舰队航母相提并论。虽然在理论上,“光辉”级搭载的舰载机足以发动一轮空中打击,而且剩余的战斗机还能担任舰队防空任务,但是太平洋战场上的残酷战斗,已经让中美海军认识到,只发动一次空中打击,不见得能歼灭对手,甚至连重创都办不到。为了保险起见,在绝大部分海战中,舰队司令官都会在一场战斗中发动两次以上的空中打击。
显然,“光辉”级根本办不到。
除了航母,英国皇家海军的其他战舰也很有“特色”,或者说与其他国家的战舰存在着明显区别。
比如,“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就是一个怪胎。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英国就研制出了十六英寸舰炮,并且随后就用在了“纳尔逊”级战列舰上。只是,这种大口径舰炮并不成熟,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而且高傲的英国皇家海军又不肯从美国引进同口径舰炮。结果就是,在晚了十多年建造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上,英国皇家海军倒退了两步,使用的不是十六英寸舰炮、也不是“伊丽莎白女王”级上的十五英寸舰炮,而是更加老旧的十四英寸舰炮,比同时代的快速战列舰低了两个级别。
可以说,这是非常反常的做法。
要知道,与“乔治五世”级同期建造的战列舰中,较有名的几种配备的都是十六英寸主炮,差一点的也在十五英寸左右,而稍晚开工的“大和”级甚至用上了十八英寸主炮,没有任何一种战列舰的主炮口径低于三百八十毫米,即便是一向保守的法国人,在“黎塞留”级战列舰也采用了三百八十二毫米主炮。
事实上,这也违背了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贯传统。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皇家海军就高度追求火力优势,甚至为此愿意牺牲其他性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率先建造极端重视火力、把同样重要的防护丢到一边的战列巡洋舰。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舰的主炮口径一直比对手大一个级别。
现在到好,“乔治五世”级直接倒退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水准,别说跟同时代的战舰相提并论,比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战列舰都不如,根本达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水准。
当然,英国皇家海军在“乔治五世”级上安装十四英寸舰炮,也有不得已的原因。
这就是,在设计“乔治五世”级的时候,英国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根本承受不起大规模造舰的财政负担。
结果就是,“乔治五世”级的排水量受到了严格限制。
最初,英国国会要求把这种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限制在三万吨以内。只是,这个要求根本不现实。要知道,即便是“纳尔逊”级的标准排水量都超过了三万三千吨,如果提高速度指标,在不牺牲其他性能指标的情况下,“乔治五世”级的标准排水量只会比“纳尔逊”级高,绝对不可能低于“纳尔逊”级。
最终,英国国会通过了三万五千吨的设计方案。
问题是,这个指标依然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