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末年初,蓝桉跟妈妈到花鸟市场买盆栽。

    往年这时已经火热的花市,今年却显得有些冷清,小盆栽“反客为主”成为主流,网络花卉盆栽也正悄悄走红。

    大部分花店都不约而同地将中小型花卉摆在门前“揽客”,高档花卉则难觅踪迹。

    水仙、海棠、杜鹃、茶花……这些姹紫嫣红的鲜花盆栽,价格10元至70元不等,一大盆“经典款”蝴蝶兰不超过300元。

    蓝桉买了两棵水仙,准备回家雕刻,路过花鸟市场门口的那条街时,蓝桉看到好多店里卖的是奇形怪状的根雕。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妈妈说,“进去看看吧。”只见摆在门口的根雕是店里的收藏之宝,叫“亭亭玉莲出水来”。收藏级阿卡牛血出水莲花摆件,罕见如此尺寸根部活料,牛血色,红润晶莹。原料自然包裹礁石,随形精雕细琢芙蓉出水。荷叶环抱莲花绽放,花瓣细腻,叶脉生动随形卷曲,晨露刚过,蜗牛缓行,一派生动荷趣。

    蓝桉一眼就看中了一个崖柏根雕随形扭曲摆件笔筒,妈妈喜欢的是太行崖柏根雕摆件陈化老料天然随形花架。

    店主胡桑痴迷根雕24年,妙手雕活枯树老根。谁都想不到,胡桑大学时的专业和雕刻八杠子打不着边,他学习的是考古。

    胡桑发现,古人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

    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

    早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后来一些人便把那奇形怪状的树根,随形就意雕琢成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

    南齐书中有齐高祖赠予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同时出现了一些根制实用品、陈设品和家具。唐代诗人韩愈的《题木居士8》诗中,也描述了一件根雕“人物“作品。

    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

    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

    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

    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中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

    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

    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

    明代谢肇淛著的《五杂俎》中记载:“吴中以枯木根作禅椅,盖本于此。“这证明吴地当时根艺制作的水平已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