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点点头,却什么也没说,等着荀彧往下说。

    “但是有没有想过,大汉也许真的天命已尽,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中兴都只是一场秋梦?”

    刘晔沉默不语。他的确有这样的疑问,但是他却不能宣诸于口,即使是当着荀彧的面。一是不想留下话柄,二是他生怕话一出口,他就真的坚持不住了。

    “我们都知道有这个可能,却不愿意相信,所以们都精疲力尽。”荀彧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刘晔见状,连忙提起酒壶,又给荀彧添了一杯。“令君相信了?”

    “我相信,所以我觉得尽力就好,不必考虑太多成功不成功的事。如果成功了,固然是幸事。万一失败了,我也能接受。我已经努力过了,就没必要有遗憾。”

    刘晔吁了一口气,苦笑道:“还是令君洒脱,有出尘之气,我望尘莫及。”

    荀彧也不辩解,接着说道:“既然如此,那么退一步又何妨?我们已经从洛阳退到了关中,如果有必要,退到陇右又如何?又或者,退到汉中,退到成都,也不是不可以。”

    刘晔微怔。“退到汉中?”

    荀彧点了点头,却没有再说什么。刘晔也没有再问。他已经明白了荀彧的意思。退到陇右很容易理解。天子要西征,关中有可能生乱不保,到时候天子就只能流落凉州的蛮夷之地。可是退往汉中则不同,那是主动放弃,只图自保,不再奢望中兴了。汉中也好,益州也罢,都只适合乱世割据,一旦中原安定,必然会用兵巴蜀。巴蜀有地利,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毕竟不能和中原抗衡,只要中原王朝下定决心,不惜代价,一定可以越过关山险阻,攻克巴蜀。

    公孙述就是最近的例子。比起公孙述,他们还有一个非常不利的劣势,他们都是关东人,之所以赶到长安来,支持天子,是希望有朝一日大汉能够中兴,他们能成为中兴之臣,荣归故里。如果天子只想着在益州苟活,还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

    荀彧这个主意说得好是有备无患,说得不好,那就是对人心的最后一击,最多再为大汉延续几十年的光阴,聊以安慰罢了。荀彧当然无所谓,可进可退,他们弟兄分投各方,朝廷倒了,荀家也不会受太大影响。孙策麾下有那么多颍川人,届时荀彧就算不能位居三公,二千石绰绰有余。

    可是别人没有这样的条件。

    两人沉默了片刻,刘晔强笑道:“我听说令君和张纮有过约定,听令君这意思,是准备认输了?”

    荀彧笑笑。“胜负未定,何来认输?我只是知道自己还有哪些可以放弃的,又有哪些是不可放弃的。至于我和张子纲先生的约定,那不过是一时意气。天下又岂是我和他二人能决定的?就算可以由某个人决定,那也是陛下和孙策,不是我和他。如果上苍保佑,陛下中兴大汉,我不会以为这就是我的功劳。如果孙策最后得了天下,我想张子纲先生也不会自居其功,认为他就是胜利者。”

    刘晔笑了,再次举起杯,向荀彧敬酒。荀彧微微一笑,看了刘晔一眼,也举起了酒杯。

    ——

    楼船停靠在码头,整装待发。

    孙策挽着周瑜的手臂,拍拍他的手,又看看不远处正和麋兰、尹姁说话的蔡琰。“公瑾,荆州的军事就交给了。不要有顾忌,能造多大声势就造多大声势,反正子纲先生也说了,一年三十亿出得起。”

    周瑜笑着点点头。“将军放心,我会适可而止。若朝廷派一将率偏师而来,我为将军破之。若朝廷力以赴,我守住南阳,以待将军亲至。”

    孙策嘿嘿笑了两声。“我倒是希望朝廷有这么大的魄力。天子要是真敢来,在前面拒敌,我在吴郡筹集粮草,集五州之力,和他一决高下,干脆把这破罐子打烂了再说。只可惜,我觉得他没这胆气。”

    周瑜莞尔。他也希望天子能够铤而走险,力以赴的进攻南阳。主动出击消耗太大,不符合眼前的形势,但若是朝廷来攻,孙策也不会退缩,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正是破敌立功的良机。

    “他若不来,待正名已毕,我就移兵江南,经营武陵、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