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策行三国最新章节!
半天时间,中山军发起冲锋十余次,伤亡两三千人,仅倒在阵地上回不来的就超过千人,却始终无法突破高顺的阵地。
损失太大,前军将领不敢再攻了。部曲是私兵,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伤亡太大会严重削弱自己的话语权,没有人愿意白白牺牲。他们将消息送到中军,请刘备做出指示,其实就是希望换人上阵消耗高顺的兵力和箭矢,让自己喘口气,以便有时间救治伤员,减少损失。
得知伤亡这么大,刘备、司马懿也很惊讶,命人叫来几个参战的军侯询问详情。军侯们打了败仗,有的还受了伤,心情很沮丧,颠三倒四的说不清当时的情况,刘备很上火,几乎要骂人。他一直没敢高估这些河东部曲,却没想到他们这么蠢,吃了亏都不知道为什么。
还好司马懿细心,反复询问,互相参照,最后拼凑出了真相。
高顺并不是简单的防守,而是防守反击,只是他将反击的范围控制在阵前五十步的距离内,利用地利和士卒精练的特点,形成了局部压倒性优势。限于地形,中山军每次只能派数百人,最多千人进行进攻,高顺却可以派出两到三倍的人进行防守,而且利用土岗的高度形成攻击,迫使突击的中山军将士不是成为岗上弓弩手的目标,就是面对岗下步卒的强力反击,难以兼顾,伤亡惨重。
在岗下安排步卒反击之外,高顺对细节把握得也极佳,几乎将己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又利用了河东部曲训练不足,没有真正的野战经验的劣势,进一步拉大了双方的差距。
得出这个结论,司马懿也很吃惊,不得不重新审视高顺这个对手。高顺也许没什么学问,但他的战场经验丰富,心思也缜密,不能以等闲武夫视之。
听完司马懿的分析,刘备也变了脸色,心中不安,又怀疑是不是司马懿书生气发作,受挫之后走向另一个极端,将高顺看得太厉害了。他考虑了半晌,决定亲自到前线,用自己的中军试一试。中军的装备和训练都远超普通士卒,战斗经验也丰富,绝非河东部曲可比。
考虑到蒋钦所部也是精锐,刘备选择了高顺负责的阵地。他相信,就算遇上陷阵营,他的中军也可以不落下风。
司马懿观察了实际地形后,对刚才的分析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他对刘备说,高顺有地利可用,弓弩手与刀盾手、长矛手互相配合,三十步以内有明显的优势,要想抵消这个优势,只能派足够多的兵力一起压上,一鼓作气,连续攻击,不给他们休息的时间,消耗他们的体力和箭矢。如果分批次攻击,等于送过去让他们杀,在箭矢消耗完之前基本没有成功的机会。双方兵力是四比一,而伤亡却达到了十比一以上,对己方非常不利。
刘备深以为然,下令调集更多的弓弩手,又集中了许多厚重的大盾,并调了两千中军步卒到前阵,准备强攻。又命右侧的将领停止进攻,组建防守阵地,以免蒋钦趁隙突击。
看到刘备中军的战旗出现在阵前,身后站着甲胄整齐的数千士卒,蒋钦立刻发出旗号,提醒高顺小心。他曾对高顺说过刘备与吴王的瓜葛,也说过刘备处处学吴王的事,但他担心高顺不够重视,吃了刘备的亏。兵力悬殊,又被对方重兵围困,士气非常重要,重大损失更不可承受。
高顺也看到了刘备的战旗,不敢大意,一边回复蒋钦,一边眯着眼睛,打量着两三百步外的战旗,看着战旗下刘备和中军精锐的身影,嘴角挑起浅笑。才打了半天,刘备就亲自上阵,看来是真心着急,生怕安邑城里的鲁肃追出来,将他截在城外。
兵力相差这么多,刘备还这么紧张,他是真的怕了吴军,怕了吴王。可即使如此畏惧,他却还是不肯放弃,不肯俯首称臣,也算得一时枭雄。
看到刘备调集弓弩手,又准备大盾,高顺知道自己和部下即将面临一场恶战。有时候笨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当密密麻麻的人群挤压过来,就算有再好的武艺也不顶用,只能如野兽般互相撕咬,再精锐的士卒也很快会力竭,然后被杀死。
看来刘备虽然畏惧吴王和吴军,可是面对其他人时,他还是够狠的。他不去攻击蒋钦,集中兵力来攻击我,想必是把我当成了软柿子,要用的我首级祭旗。
高顺心中暗自冷笑,开始发布命令,调整战术,同时命令骑兵做好准备。变阵时,大量的将士转换位置,还有不少民伕夹杂其中,极易产生混乱,正是骑兵突击的好机会。他居高临下,看得清楚,刘备身边没有多少骑兵,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破绽,不用太可惜了。
刘备明明有万余骑兵,为什么身边只有两三百骑?高顺想不通其中的原因,但视线所及之内,他看不到更多的中山骑兵,即使有危险,他也要试一试。他只是关照骑兵将领不能战,也不要以刘备为目标,以免被缠住,一旦情况有变,立刻撤回来,避免无谓的伤亡。
如果张辽在就好了,以他的能力,一定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高顺眼睛眨也不眨的看着远处的阵地,命人摇旗击鼓,所有的战鼓都敲起来,把声势造得很大,以便掩饰骑兵出击时的马蹄声。
听到土岗上震耳欲聋的战鼓声,刘备都有些紧张,担心高顺会抢先发起反击。他命令亲卫营提高警惕,密集防守,以免被骑兵突袭。高顺是吕布的部下,对骑兵的应用不会陌生。他居高临下,肯定也能看到自己身边骑兵数量不足,若是派骑兵突袭中军,他会很危险。
半天时间,中山军发起冲锋十余次,伤亡两三千人,仅倒在阵地上回不来的就超过千人,却始终无法突破高顺的阵地。
损失太大,前军将领不敢再攻了。部曲是私兵,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伤亡太大会严重削弱自己的话语权,没有人愿意白白牺牲。他们将消息送到中军,请刘备做出指示,其实就是希望换人上阵消耗高顺的兵力和箭矢,让自己喘口气,以便有时间救治伤员,减少损失。
得知伤亡这么大,刘备、司马懿也很惊讶,命人叫来几个参战的军侯询问详情。军侯们打了败仗,有的还受了伤,心情很沮丧,颠三倒四的说不清当时的情况,刘备很上火,几乎要骂人。他一直没敢高估这些河东部曲,却没想到他们这么蠢,吃了亏都不知道为什么。
还好司马懿细心,反复询问,互相参照,最后拼凑出了真相。
高顺并不是简单的防守,而是防守反击,只是他将反击的范围控制在阵前五十步的距离内,利用地利和士卒精练的特点,形成了局部压倒性优势。限于地形,中山军每次只能派数百人,最多千人进行进攻,高顺却可以派出两到三倍的人进行防守,而且利用土岗的高度形成攻击,迫使突击的中山军将士不是成为岗上弓弩手的目标,就是面对岗下步卒的强力反击,难以兼顾,伤亡惨重。
在岗下安排步卒反击之外,高顺对细节把握得也极佳,几乎将己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又利用了河东部曲训练不足,没有真正的野战经验的劣势,进一步拉大了双方的差距。
得出这个结论,司马懿也很吃惊,不得不重新审视高顺这个对手。高顺也许没什么学问,但他的战场经验丰富,心思也缜密,不能以等闲武夫视之。
听完司马懿的分析,刘备也变了脸色,心中不安,又怀疑是不是司马懿书生气发作,受挫之后走向另一个极端,将高顺看得太厉害了。他考虑了半晌,决定亲自到前线,用自己的中军试一试。中军的装备和训练都远超普通士卒,战斗经验也丰富,绝非河东部曲可比。
考虑到蒋钦所部也是精锐,刘备选择了高顺负责的阵地。他相信,就算遇上陷阵营,他的中军也可以不落下风。
司马懿观察了实际地形后,对刚才的分析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他对刘备说,高顺有地利可用,弓弩手与刀盾手、长矛手互相配合,三十步以内有明显的优势,要想抵消这个优势,只能派足够多的兵力一起压上,一鼓作气,连续攻击,不给他们休息的时间,消耗他们的体力和箭矢。如果分批次攻击,等于送过去让他们杀,在箭矢消耗完之前基本没有成功的机会。双方兵力是四比一,而伤亡却达到了十比一以上,对己方非常不利。
刘备深以为然,下令调集更多的弓弩手,又集中了许多厚重的大盾,并调了两千中军步卒到前阵,准备强攻。又命右侧的将领停止进攻,组建防守阵地,以免蒋钦趁隙突击。
看到刘备中军的战旗出现在阵前,身后站着甲胄整齐的数千士卒,蒋钦立刻发出旗号,提醒高顺小心。他曾对高顺说过刘备与吴王的瓜葛,也说过刘备处处学吴王的事,但他担心高顺不够重视,吃了刘备的亏。兵力悬殊,又被对方重兵围困,士气非常重要,重大损失更不可承受。
高顺也看到了刘备的战旗,不敢大意,一边回复蒋钦,一边眯着眼睛,打量着两三百步外的战旗,看着战旗下刘备和中军精锐的身影,嘴角挑起浅笑。才打了半天,刘备就亲自上阵,看来是真心着急,生怕安邑城里的鲁肃追出来,将他截在城外。
兵力相差这么多,刘备还这么紧张,他是真的怕了吴军,怕了吴王。可即使如此畏惧,他却还是不肯放弃,不肯俯首称臣,也算得一时枭雄。
看到刘备调集弓弩手,又准备大盾,高顺知道自己和部下即将面临一场恶战。有时候笨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当密密麻麻的人群挤压过来,就算有再好的武艺也不顶用,只能如野兽般互相撕咬,再精锐的士卒也很快会力竭,然后被杀死。
看来刘备虽然畏惧吴王和吴军,可是面对其他人时,他还是够狠的。他不去攻击蒋钦,集中兵力来攻击我,想必是把我当成了软柿子,要用的我首级祭旗。
高顺心中暗自冷笑,开始发布命令,调整战术,同时命令骑兵做好准备。变阵时,大量的将士转换位置,还有不少民伕夹杂其中,极易产生混乱,正是骑兵突击的好机会。他居高临下,看得清楚,刘备身边没有多少骑兵,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破绽,不用太可惜了。
刘备明明有万余骑兵,为什么身边只有两三百骑?高顺想不通其中的原因,但视线所及之内,他看不到更多的中山骑兵,即使有危险,他也要试一试。他只是关照骑兵将领不能战,也不要以刘备为目标,以免被缠住,一旦情况有变,立刻撤回来,避免无谓的伤亡。
如果张辽在就好了,以他的能力,一定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高顺眼睛眨也不眨的看着远处的阵地,命人摇旗击鼓,所有的战鼓都敲起来,把声势造得很大,以便掩饰骑兵出击时的马蹄声。
听到土岗上震耳欲聋的战鼓声,刘备都有些紧张,担心高顺会抢先发起反击。他命令亲卫营提高警惕,密集防守,以免被骑兵突袭。高顺是吕布的部下,对骑兵的应用不会陌生。他居高临下,肯定也能看到自己身边骑兵数量不足,若是派骑兵突袭中军,他会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