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防御工事为一个直径半米的正圆形结构,最外侧是一圈较深的壕沟,壕沟内侧是堆土而成的土堤,土堤顶上有一圈平坦的步道,可以供守军移动和居高临下的攻击敌军。
土堤内是一片空地,用于军队的集结和移动。空地正中央向下挖出一个巢穴,用于守军和居住和粮食物资的储存。
之所以设计成这种样式,主角是充分在考虑权衡施工难度和防御效果后才确定的方案。
施工方面,整个工程的施工难度、工程量和工期对于擅长土工作业的蚂蚁来说都不在话下。
整个要塞修建主要就是三种作业挖洞作业、挖坑作业和堆土堤作业。
挖洞是蚂蚁的老本行,所有的主副巢都是挖洞修建的,大部分巢穴都是在土里挖洞,也有奇特的像「临水城」这样的挖树洞的副巢。所以挖洞作业随便找一只蚂蚁来都是驾轻就熟。
挖壕沟需要的挖坑作业相对挖洞来说也差不多,如果挖一个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平面的壕沟的话,按照壕沟顶部宽度一分米、底部宽度半分米,深度一分米的数据测算,其总土方量不过是15立方分米。
这些土方可以填满一个15升的容器,大约有几十公斤重,以蚂蚁们的施工能力也并不难完成。俗语中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可以从侧面反应蚂蚁惊人的挖土能力。
而堆土堤这项看起来简单的工作,却是整个施工中最难的一环。
堆土堤,虽说只要将挖洞和挖壕沟时挖出的土方堆积在壕沟内侧,形成一个横截面为梯形的土堤即可。
但是简单的将土粒堆积在一起的话,势必会造成土堆结构疏松,只要一两场上规模的降雨就会将土堤彻底冲垮。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主角倒是可以参考中国古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修筑建筑的时候,因地制宜发展出了一种叫做“夯土”的技术。夯土,也作打夯,即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将泥土压实,形成一种一种材料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用作建筑。
此技术从新石器时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在大规模使用,就是现在也有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在使用此法。
夯土的大致方法是用干打垒分层夯实土层,是一种需要众多劳动力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以上。像万里长城、故宫、马王堆汉墓、秦始皇陵这些古建筑的地基都是夯土的。
夯土的方式倒是不挑材料,要塞地下的黏土就足够使用,在劳动力方面蚂蚁也不缺乏。唯一的难点在于夯土需要石块等质量较大的工具,来将松散的土层夯实。
蚂蚁们虽然能举起自身体重数百倍的物体,但是考虑到其微小的体型,数只蚂蚁合力能举起的小石块根本不足以承担夯土工具的重任。这种重量的石块砸在土堆上也就留个小坑的印子。
不过好在蚂蚁们自身就携带有一种建筑粘合剂,可以将松散的土粒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在现实世界,非洲大陆上就有大量的蚂蚁和白蚁修建的“摩天大楼”——蚁冢。
蚁冢,又叫蚁垤,英文为anthill,是土栖蚁修筑的高出地面成塔状的蚁巢,因形似冢故称为蚁冢。
很多土栖性蚂蚁或白蚁的蚁冢都是选择枯死的树或灌木筑巢,蚂蚁白蚁们会首先咬掉植物软朽的部分,只留下坚硬的木质做骨架;然后,成千上万的蚂蚁白蚁,叼着一颗颗的沙粒土粒,川流不息地爬上骨架,用唾液和粪便把土粒沙粒砌在上面。
沙粒和土粒起到了“砖”的作用,而蚂蚁白蚁的唾液和粪便就是很好的粘合剂,像是“水泥”一样,把“砖层”牢固的粘在一起。无论是白蚁、黑蚁,还是红蚁,它们的唾液和粪便同沙粒土粒混合后,都能变成堪比“混凝土”强度的建材,不畏狂风暴雨。
随着“砖墙”不断加高加厚,一堵堵的“墙”就依照树木骨架的自然形态相联结,分隔出了大大小小的“房间”。蚁冢的建筑速度十分惊人,一立方米的蚁冢,十几天就能建成。随着蚁群的增殖,蚁冢也逐年逐月加高。
土堤内是一片空地,用于军队的集结和移动。空地正中央向下挖出一个巢穴,用于守军和居住和粮食物资的储存。
之所以设计成这种样式,主角是充分在考虑权衡施工难度和防御效果后才确定的方案。
施工方面,整个工程的施工难度、工程量和工期对于擅长土工作业的蚂蚁来说都不在话下。
整个要塞修建主要就是三种作业挖洞作业、挖坑作业和堆土堤作业。
挖洞是蚂蚁的老本行,所有的主副巢都是挖洞修建的,大部分巢穴都是在土里挖洞,也有奇特的像「临水城」这样的挖树洞的副巢。所以挖洞作业随便找一只蚂蚁来都是驾轻就熟。
挖壕沟需要的挖坑作业相对挖洞来说也差不多,如果挖一个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平面的壕沟的话,按照壕沟顶部宽度一分米、底部宽度半分米,深度一分米的数据测算,其总土方量不过是15立方分米。
这些土方可以填满一个15升的容器,大约有几十公斤重,以蚂蚁们的施工能力也并不难完成。俗语中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可以从侧面反应蚂蚁惊人的挖土能力。
而堆土堤这项看起来简单的工作,却是整个施工中最难的一环。
堆土堤,虽说只要将挖洞和挖壕沟时挖出的土方堆积在壕沟内侧,形成一个横截面为梯形的土堤即可。
但是简单的将土粒堆积在一起的话,势必会造成土堆结构疏松,只要一两场上规模的降雨就会将土堤彻底冲垮。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主角倒是可以参考中国古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修筑建筑的时候,因地制宜发展出了一种叫做“夯土”的技术。夯土,也作打夯,即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将泥土压实,形成一种一种材料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用作建筑。
此技术从新石器时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在大规模使用,就是现在也有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在使用此法。
夯土的大致方法是用干打垒分层夯实土层,是一种需要众多劳动力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以上。像万里长城、故宫、马王堆汉墓、秦始皇陵这些古建筑的地基都是夯土的。
夯土的方式倒是不挑材料,要塞地下的黏土就足够使用,在劳动力方面蚂蚁也不缺乏。唯一的难点在于夯土需要石块等质量较大的工具,来将松散的土层夯实。
蚂蚁们虽然能举起自身体重数百倍的物体,但是考虑到其微小的体型,数只蚂蚁合力能举起的小石块根本不足以承担夯土工具的重任。这种重量的石块砸在土堆上也就留个小坑的印子。
不过好在蚂蚁们自身就携带有一种建筑粘合剂,可以将松散的土粒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在现实世界,非洲大陆上就有大量的蚂蚁和白蚁修建的“摩天大楼”——蚁冢。
蚁冢,又叫蚁垤,英文为anthill,是土栖蚁修筑的高出地面成塔状的蚁巢,因形似冢故称为蚁冢。
很多土栖性蚂蚁或白蚁的蚁冢都是选择枯死的树或灌木筑巢,蚂蚁白蚁们会首先咬掉植物软朽的部分,只留下坚硬的木质做骨架;然后,成千上万的蚂蚁白蚁,叼着一颗颗的沙粒土粒,川流不息地爬上骨架,用唾液和粪便把土粒沙粒砌在上面。
沙粒和土粒起到了“砖”的作用,而蚂蚁白蚁的唾液和粪便就是很好的粘合剂,像是“水泥”一样,把“砖层”牢固的粘在一起。无论是白蚁、黑蚁,还是红蚁,它们的唾液和粪便同沙粒土粒混合后,都能变成堪比“混凝土”强度的建材,不畏狂风暴雨。
随着“砖墙”不断加高加厚,一堵堵的“墙”就依照树木骨架的自然形态相联结,分隔出了大大小小的“房间”。蚁冢的建筑速度十分惊人,一立方米的蚁冢,十几天就能建成。随着蚁群的增殖,蚁冢也逐年逐月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