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异同,揣摩

    第三场的第一题是道大题,就是从《四书》中抽取一个完整的句子,让你依这句话的意思作一篇八🏕🙾🏽股文。

    明朝和清朝的八股文考题有些区别,比如明朝考官在出题的时候大多出大题,而小题大多是私塾老师在考较学生对儒家经典熟悉程度时才用。等到清朝末年,四书五经的题目都已经被出尽,可说每个句子后面都跟着百十篇范文的时候,考官出无可出时,才弄了些诸如截塔之类的小题出来。这已经🝝🌄☌是刁难,而不是选取🁦🈂🞳有用的人才了。

    包应霞乃诚实君子,自🚖然没有跟考生斗智斗力的心思。出的题目非常简单,“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句出自《论语》,意思是: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感慨的说:我赞同曾🖱🖗💴点的意见。

    所描述的场景是一种🋴社会大同的景☦🁨象,国家已经不需要人去治理,居民安居乐业,无偷无盗,每个人每天都在过一种富足安乐的生活。而☾孔子所希望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所以他会赞同。

    这段文字可以说是每个考生入🊆🎅门发蒙时的必读科目,平日里也不知道依这个句子做过多少文章。

    等到拿到题🙔🊆🎄目纸后,一看🊆🎄🎤到这句话,不少考生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面上露出轻松💊的笑容。

    但吴节却知道,越是容易做的题目,越不容易写好。就因为题目不难,大家都能作,观点雷同者居多,要想靠标新立异得高分,🖻只怕有些难。而拼文🇖😧笔🃉🕺,三千考生中,也不乏有下笔锦绣之人。

    既然能进这座考场,都是有几分斤两的,所以,如果不出意外,这一道题,大家都能轻易地作出来。就因为太容易写,又以老生常谈居多,考官看起卷子来,🅬🉥难免不审美疲劳。吴节可以肯定,没多少人能拿高分

    所以,不管后面几题如🚖何,如果这一题能够做好了,就能抢得先生,首先就立于一个不败之地。

    那么,抄什么才好呢?

    老实说,这个题目吴节手头的范文可说是最多的,🂶从明朝宣德年到清末宣统年的都有,真要🂖背,也背不晚那🄝⚋么多。

    因此,他就从各期会试的会元和解☦🁨元文中找了五篇做参考,然后根据考场和考官的情况再作决定。

    因为有着强大的资迅能力,吴节可以在现代社会轻易地查出某年某月某地的考试题目,可主考官🅨姓甚名谁却没办法搜索。而考官的口味又直接决定了你的考试成绩,所以,一般来说,他都会事先准备几篇不同口味的范文,到时候再做定夺🗿♭🋨。

    今科的主考官包应霞是吴节的老师,只是平日接触🂶得不多,他喜欢什么样的文章🕤,吴节也无从知道,🚍💄🏕只能大概加估计。

    他想了想,回忆起上次在成都参加院试时的情形,那次考试自己可是拿了头名的。四川今年的会试包应霞一🄝⚋共出了🈮两道八股文题,一题是《不患》,选自《论语》;一题是《不见而章》,选自《中庸》。

    当🄞时吴节也没考👗🈿🄇虑过包大人喜欢什么样的文字,为了保险,索性抄了钱谦益的两篇范文上去。牛打杀鸡,一举🉁夺魁。

    钱牧斋乃是明末文坛领袖,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瞿式耜、🋔😾顾炎武、😆⚲🕓郑成功都曾🅨是他的学生。他的文章气象宏大,是明清古人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被人称之为“当代文章伯”。

    究其风格👔🈥🀘而言,虽然还带着浓重的明文特色,可依稀已经能够找到一些清朝古文🕤的影子。

    估计就是因为清文的韵味对明朝人来说,是如此的🂶新鲜,这才入了包大人的眼,🕤被点了案首。

    “恩,看来,抄明人的文章是不成的。要想在这个普通的题目里写出特色来,还真得从清文里去寻。”🛦🞫吴节想通这🈮个关节,醒悟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