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疏的保养的整齐的山羊胡子,棱角分明的面容,冷峻的眼神,紧紧抿着的嘴唇,以及看上去柔和的面部曲线,让郑勋睿对黄道周的第一印象有些奇怪。【更多精彩请访问】.
以貌取人肯定是不对的,但是通过对一个人表情的关注,可以看出某个人大致的性格,以及平日里为人处事的原则,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郑勋睿看见大名鼎鼎的黄道周,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感受,就是对面是一位颇有些傲气为人严肃的教书先生。
不过黄道周可不是教书先生那么简单,被后世誉为儒学大师,民族英雄,而且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历史上的黄道周,在忠于大明王朝的气节方面,的确比很多的东林党人都要强,在大明王朝已经轰然倒塌的时候,依旧受命于危难之际,抗击大清,被俘之后拒不投降,最终被杀害,这一点让那些投降大清的东林党人羞愧。
在学术方面,黄道周与刘宗周虽然同时被誉为儒学大师,但黄道周还是不如刘宗周,刘宗周在潜心研究儒学的基础至上,提出了慎独的观点,而且予以充分的论证,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可黄道周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独立的学术论点。
真正见到了黄道周,郑勋睿的第一印象不是特别好,但他不会让印象左右自身的判断,尽管他和徐望华已经探讨过了,徐望华对黄道周的看法也不是很好。
见面寒暄之后,黄道周不再说话,看着郑勋睿,丝毫没有提及山阴帮帮主徐吉匡的事情,这让郑勋睿有些不舒服,就好比说人家来求你办事,却端着年纪和资历的架子,认为你是应该办理这件事情的,是不需要开口感谢的。
压制了自身的不快,郑勋睿还是想着和黄道周讨论对时局的认识。从中窥探出来黄道周真正的能力,毕竟黄道周被誉为是憨头,也就是做事情但寻义理、不屑圜转、直来直往,这样的性格,有其自身的巨大弱点,但也有一定的气节体现其中。
“黄先生所著《节寰袁公传》,其中有一段话。谓‘智者不能谋,勇者不能断。慈者不能卫,义者不能决,赖圣人特起而后天下晏然。’不知道这句话寓意如何。”
郑勋睿没有丝毫的客气,他不想和黄道周长时间的讨论所谓的学术,那些夸夸其谈的学术,对于当今时局来说,没有什么作用,只能够用来忽悠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因为这些人不知道民间疾苦。一味的追求学术,一味的遵循法理,一味的体现自身的清誉,殊不知为政者需要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就好比说你面前的是一群快要饿死的老百姓,你不拿出来粮食救济,却在他们的面前大谈特谈什么美好的未来,告诉这些老百姓。面包会有的,银子会有的,就是要按照你的理论来奋斗,按照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可想而知是什么结局。
郑勋睿提到了《节寰袁公传》,让黄道周的眼睛陡然亮了。这本书是黄道周为老师袁可立写的传记,也是他引以为傲的文章。
“大人如此年轻,居然也读过《节寰袁公传》。”
黄道周的回答,让郑勋睿一阵的恶寒,看来这个憨头的称呼名副其实,一方面表现黄道周为人耿直,不知道圜转。另外一方面也体现出来黄道周的自命清高,胡子里的酸腐气息。
看见郑勋睿没有说话,黄道周也不在乎,开始侃侃而谈了。
“在下所著《节寰袁公传》,其核心关乎到忠侫二字,若是忠侫不分,则是邪正混淆,如此天下无治,我朝需要圣人出现,方能好好治理,古有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纵观我朝,并非无圣人,只是圣人总是遭遇宵小打压,不得舒展其志向。。。”
黄道周足足说了半刻钟的时间,的确是引经据典,显得磅礴大气,可郑勋睿所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圣人,这个时代谁是圣人,这个观点黄道周迟迟没有说。
应该说黄道周的论述有一定的道理,不管是周延儒还是温体仁,有一定的能力,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可这些人在历史上也被称之为裱糊匠和装修师傅,他们没有能够或者说不愿意触及到根本问题,他们没有改变大明王朝颓废局势的勇气,以至于大明王朝轰然倒塌。
黄道周说完之后,郑勋睿面带微笑开口了。
“黄先生说的是,既然如此,黄先生可否说说,我朝哪些人是圣人,这圣人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所谓圣人,乃是关心天下之存亡兴衰,以其为己任,有着不屈之气节,如浩然正气盎然充塞于天地之间,不拘泥于一朝一代之得失,居庙堂之高则是诤臣,处江湖之远则是仁人,洁身自好,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百姓所敬仰,其高风亮节万世流传。。。”
黄道周说到这里的时候,郑勋睿的面容变得严肃起来了,短短几句话的交谈,他终于发现了东林党人致命的缺陷存在了,也明白其理论根本是行不通的,这里面包含的不仅仅是夸夸其谈和书生误国的含义。
黄道周提到的圣人之概念,是关心天下存亡之兴衰,其实在几百年之后,有关这方面的争论层出不穷,最为典型的是一种责任思潮的泛滥,那就是认为读书人必须要有铮铮铁骨和不屈的气节,不能够圜转,不能够变通,至死坚持理念,至于说历朝历代,看你如何的驾驭读书人,用的好就能够借助其力,风正帆悬,劈波斩浪,成为正能量,用的不好就形成对峙抵触之阻力,摧樯折撸,造就负能量,加速你的灭亡。
以貌取人肯定是不对的,但是通过对一个人表情的关注,可以看出某个人大致的性格,以及平日里为人处事的原则,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郑勋睿看见大名鼎鼎的黄道周,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感受,就是对面是一位颇有些傲气为人严肃的教书先生。
不过黄道周可不是教书先生那么简单,被后世誉为儒学大师,民族英雄,而且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历史上的黄道周,在忠于大明王朝的气节方面,的确比很多的东林党人都要强,在大明王朝已经轰然倒塌的时候,依旧受命于危难之际,抗击大清,被俘之后拒不投降,最终被杀害,这一点让那些投降大清的东林党人羞愧。
在学术方面,黄道周与刘宗周虽然同时被誉为儒学大师,但黄道周还是不如刘宗周,刘宗周在潜心研究儒学的基础至上,提出了慎独的观点,而且予以充分的论证,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可黄道周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独立的学术论点。
真正见到了黄道周,郑勋睿的第一印象不是特别好,但他不会让印象左右自身的判断,尽管他和徐望华已经探讨过了,徐望华对黄道周的看法也不是很好。
见面寒暄之后,黄道周不再说话,看着郑勋睿,丝毫没有提及山阴帮帮主徐吉匡的事情,这让郑勋睿有些不舒服,就好比说人家来求你办事,却端着年纪和资历的架子,认为你是应该办理这件事情的,是不需要开口感谢的。
压制了自身的不快,郑勋睿还是想着和黄道周讨论对时局的认识。从中窥探出来黄道周真正的能力,毕竟黄道周被誉为是憨头,也就是做事情但寻义理、不屑圜转、直来直往,这样的性格,有其自身的巨大弱点,但也有一定的气节体现其中。
“黄先生所著《节寰袁公传》,其中有一段话。谓‘智者不能谋,勇者不能断。慈者不能卫,义者不能决,赖圣人特起而后天下晏然。’不知道这句话寓意如何。”
郑勋睿没有丝毫的客气,他不想和黄道周长时间的讨论所谓的学术,那些夸夸其谈的学术,对于当今时局来说,没有什么作用,只能够用来忽悠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因为这些人不知道民间疾苦。一味的追求学术,一味的遵循法理,一味的体现自身的清誉,殊不知为政者需要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就好比说你面前的是一群快要饿死的老百姓,你不拿出来粮食救济,却在他们的面前大谈特谈什么美好的未来,告诉这些老百姓。面包会有的,银子会有的,就是要按照你的理论来奋斗,按照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可想而知是什么结局。
郑勋睿提到了《节寰袁公传》,让黄道周的眼睛陡然亮了。这本书是黄道周为老师袁可立写的传记,也是他引以为傲的文章。
“大人如此年轻,居然也读过《节寰袁公传》。”
黄道周的回答,让郑勋睿一阵的恶寒,看来这个憨头的称呼名副其实,一方面表现黄道周为人耿直,不知道圜转。另外一方面也体现出来黄道周的自命清高,胡子里的酸腐气息。
看见郑勋睿没有说话,黄道周也不在乎,开始侃侃而谈了。
“在下所著《节寰袁公传》,其核心关乎到忠侫二字,若是忠侫不分,则是邪正混淆,如此天下无治,我朝需要圣人出现,方能好好治理,古有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纵观我朝,并非无圣人,只是圣人总是遭遇宵小打压,不得舒展其志向。。。”
黄道周足足说了半刻钟的时间,的确是引经据典,显得磅礴大气,可郑勋睿所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圣人,这个时代谁是圣人,这个观点黄道周迟迟没有说。
应该说黄道周的论述有一定的道理,不管是周延儒还是温体仁,有一定的能力,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可这些人在历史上也被称之为裱糊匠和装修师傅,他们没有能够或者说不愿意触及到根本问题,他们没有改变大明王朝颓废局势的勇气,以至于大明王朝轰然倒塌。
黄道周说完之后,郑勋睿面带微笑开口了。
“黄先生说的是,既然如此,黄先生可否说说,我朝哪些人是圣人,这圣人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所谓圣人,乃是关心天下之存亡兴衰,以其为己任,有着不屈之气节,如浩然正气盎然充塞于天地之间,不拘泥于一朝一代之得失,居庙堂之高则是诤臣,处江湖之远则是仁人,洁身自好,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百姓所敬仰,其高风亮节万世流传。。。”
黄道周说到这里的时候,郑勋睿的面容变得严肃起来了,短短几句话的交谈,他终于发现了东林党人致命的缺陷存在了,也明白其理论根本是行不通的,这里面包含的不仅仅是夸夸其谈和书生误国的含义。
黄道周提到的圣人之概念,是关心天下存亡之兴衰,其实在几百年之后,有关这方面的争论层出不穷,最为典型的是一种责任思潮的泛滥,那就是认为读书人必须要有铮铮铁骨和不屈的气节,不能够圜转,不能够变通,至死坚持理念,至于说历朝历代,看你如何的驾驭读书人,用的好就能够借助其力,风正帆悬,劈波斩浪,成为正能量,用的不好就形成对峙抵触之阻力,摧樯折撸,造就负能量,加速你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