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知一二。”
薛白听说过李隆基原配王皇后的一些事。
王皇后名叫王菱,乃太原王氏之女,很早便嫁给了临淄王李隆基,在武周朝那段最艰苦的时期与他同甘共苦,在幕后给了颇大的支持。
她并未生下儿子,色驰爱衰,李隆基登基后便移情了武惠妃,武惠妃产子得宠之后,炮制了“符餍案”,坐罪将王皇后废为庶人,幽禁冷宫至死。
李琮年幼时得过王皇后恩惠,此时提起,语气有些敬重之意。
有些话没有明说,言下之意却是,废太子李瑛一度养在王皇后名下,可谓嫡子。
这是前提,说过此事,李琮竟是有些不安地四下看了一眼,确定了身处于这四下空旷的山亭之中,方才开口。
“张曲江公为相,过于耿介了。”
“这是何意?”
“圣人登基以来,锐意进取,任用开元四贤相,治理出了大唐煌煌盛世。只是到了张公任相后来那几年,张公有些过于自负、清高了,常常忤逆圣人。”
此后,李琮举了几个张九龄固执的例子。
开元二十三年,幽州长史张守珪击败契丹,圣人欲任张守珪为相,张九龄执意阻挠;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冒进中伏,损兵折将,张九龄力主杀之,圣人执意不肯;开元二十五年,圣人在洛阳待不住,决意返回长安,张九龄担忧农忙时启程会踩踏庄稼,苦苦阻拦……
“这是圣人最后一次去洛阳,此后十余年,圣人再也没有离开过长安。”
李琮这些话里有些别的意思,薛白听得懂,点了点头。
对于圣人而言,这已不是罢免张九龄一个人的问题。
换成姚崇、宋璟、张说,难道就会好吗?开元四贤相都是一样的德性,指手划脚、多管闲事。
这一批臣子全都有问题。
大唐到了盛世,圣人到了晚年,根本不再需要这种约束。
“试想当年之事,圣人欲立武惠妃为皇后,太子身为王皇后之养子,自是反对;张公出于忌惮武周,亦极力反对。”
话到这里,李琮没有继续说下去,但薛白已听懂了。
这一段话说的是三庶人案的起因……应该说是李琮这个皇长子多年观察下来,对于三庶人案起因的猜想。
一个有威胁的皇子,一批阻碍了皇权的文官,互相勾结在了一起。在李隆基看来,该做何感想?
薛白听说过李隆基原配王皇后的一些事。
王皇后名叫王菱,乃太原王氏之女,很早便嫁给了临淄王李隆基,在武周朝那段最艰苦的时期与他同甘共苦,在幕后给了颇大的支持。
她并未生下儿子,色驰爱衰,李隆基登基后便移情了武惠妃,武惠妃产子得宠之后,炮制了“符餍案”,坐罪将王皇后废为庶人,幽禁冷宫至死。
李琮年幼时得过王皇后恩惠,此时提起,语气有些敬重之意。
有些话没有明说,言下之意却是,废太子李瑛一度养在王皇后名下,可谓嫡子。
这是前提,说过此事,李琮竟是有些不安地四下看了一眼,确定了身处于这四下空旷的山亭之中,方才开口。
“张曲江公为相,过于耿介了。”
“这是何意?”
“圣人登基以来,锐意进取,任用开元四贤相,治理出了大唐煌煌盛世。只是到了张公任相后来那几年,张公有些过于自负、清高了,常常忤逆圣人。”
此后,李琮举了几个张九龄固执的例子。
开元二十三年,幽州长史张守珪击败契丹,圣人欲任张守珪为相,张九龄执意阻挠;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冒进中伏,损兵折将,张九龄力主杀之,圣人执意不肯;开元二十五年,圣人在洛阳待不住,决意返回长安,张九龄担忧农忙时启程会踩踏庄稼,苦苦阻拦……
“这是圣人最后一次去洛阳,此后十余年,圣人再也没有离开过长安。”
李琮这些话里有些别的意思,薛白听得懂,点了点头。
对于圣人而言,这已不是罢免张九龄一个人的问题。
换成姚崇、宋璟、张说,难道就会好吗?开元四贤相都是一样的德性,指手划脚、多管闲事。
这一批臣子全都有问题。
大唐到了盛世,圣人到了晚年,根本不再需要这种约束。
“试想当年之事,圣人欲立武惠妃为皇后,太子身为王皇后之养子,自是反对;张公出于忌惮武周,亦极力反对。”
话到这里,李琮没有继续说下去,但薛白已听懂了。
这一段话说的是三庶人案的起因……应该说是李琮这个皇长子多年观察下来,对于三庶人案起因的猜想。
一个有威胁的皇子,一批阻碍了皇权的文官,互相勾结在了一起。在李隆基看来,该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