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翙确实是很早就盯着那位置了,但被薛白给阻了,河东的战略位置不一般,薛白前阵子一直在举荐李光弼过去。杨国忠害怕安禄山坐大,一度也在考虑,结果,李光弼却被调到朔方。

    “是这样。”杨光翙上前几步,赔笑道:“自从韩休琳任河东节度使以后,这节度副使的阙职已经空了很久了。韩休琳是武夫,兼不了太原尹,我很早就想毛遂自荐了,一直没有结果。”

    一片嬉闹的气氛之中,有一名紫袍官员一脸严肃地走进了大堂。

    “名字。”韦见素等了一会,见对方不开口,遂问了一句。

    “我是吏部尚书,既然人到了我府中,便是经过了吏部授职。你既也在,便当过了门下省的章程。岂有那许多计较?”

    杨国忠眼光闪动,道:“好吧,我劝劝圣人。”

    眼下看来,这位置恐还是归了杨光翙……

    韦见素接了文书看了看,道:“吏部三铨、考绩、选拔、授职皆无,这……”

    此事遂这般说定了。

    “我平时最重信誉,你大可放心。”杨国忠道,“只说眼下,谁适合为相?”

    “杨少卿。”韦见素讶道:“你这是?”

    接连处置了几份文书之后,韦见素连头都懒得抬,只管盖章。之后,有人走到了他前面。

    很快,有杨家仆役趋步过来,递上一封授官文书,小声道:“这是右相家的大郎,想补一個五品的阙。”

    李林甫再专权,也不曾废除各衙门做事的规矩。

    先走上来的是一个穿着绿袍的年轻官员,身量、相貌都不差,只是双目无神,显得呆头呆脑的。

    “姓名。”

    “喏。”

    “不在圣人面前问一句?探探圣人的心意?”薛白道,“将人留在京城,我们总有办法对付他。”

    这人三缕长须,气质清雅,乃是如今刚刚接替了陈希烈门下侍中一职的韦见素,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

    韦见素恍若未闻,在堂中正襟危坐下来,很快便开始选官。

    依惯例,朝廷选官补阙在吏部选定,递给中书门下复议。当年薛白中了状元,起家官也是先通过吏部试,考了“书言身判”,补了阙,再由杨銛在中书门下盖章,好不容易才得的官身。

    此事的前因后果他是知晓的。太原是大唐的北都,因此太原尹的官阶甚高,杨光翙若能任此职,于其前程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