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台观测仪器,性能提升的幅度的确不小,但还算是在邱睿的预期之内。

    简单翻看了一下相关知识后,他就大概知道,这四台仪器应该能满足EAST目前的观测需求。

    而令邱睿真正感到惊讶的,是中央的那台球形等离子体发生器,居然有了点意想不到的变化。

    简单来说,等离子体其实就是电离了的气体。

    只不过这个“气体”可以是我们日常接触的空气,可以是惰性气体,也可以是升到一定温度后才会气化、常温下维持在固态的物质。

    由于等离子体带电,是一种极佳的导电体,其运动受到电磁力支配。

    所以为了达到观测等离子体的目的,这台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球形外壳上,覆盖着精巧设计的线圈,可以释放出足以稳定中央电离室中产生的等离子体的磁场。

    问题就出在这个线圈上。

    原本简单的铜线,在升级过后不仅多出了一套液氮冷却系统,材质还变成了一种包含金属和半导体的铜氧化物,并能在134K(即-139.15℃)的温度下,实现超导效应!

    这个温度已经很高了。

    还是拿ITER举例,上面运用的超导材料是铌钛合金与铌锡合金,其超导临界温度分别为8-10K(即-265.15℃到-263.15℃)与18.05K(即-255.1℃),必须使用液氦进行冷却。

    说白了,经过此次升级,邱睿不仅得到了想要的高精度等离子体观测设备,还意外收获了一套高温超导材料的实物与相关知识。

    而且这种铜氧化物超导的临界温度,比前世十多年后才研制成功的复合石墨烯超导还高!

    这一刻,邱睿不禁扪心自问:难道曹园白招了?

    然而,在大致研究了一番脑海中有关这种超导的知识后,他便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绝对没白招!

    原因很简单,这种特殊的铜氧化,制备工艺实在是太特么苛刻了!

    其实现实中,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类似的超导就已经被研制出来了。

    那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是没有被应用在这些需要超导的相关领域?

    还不是因为它苛刻的制备工艺与贵到离谱的成本。

    铌钛合金和铌锡合金的临界温度是低,但架不住它们的技术成熟、性价比高。

    所以,就算灌输进来的知识体系中,包含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铜氧化物超导生产工艺,邱睿也不觉得这玩意具备任何实际投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