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王记”,有了正儿八经实在的铺面儿,楚娇娘要备的事儿可多了。打头的便是将“王记”的招牌换下,至于换什么……楚娇娘暂未想好名字,索性让郭妈妈先领着王夫人留下的慕青石头俩小哥儿,将铺子里头的东西货物重新归置打理。彻底把“王记”变成是自家的。

    之后楚娇娘又将中心街那一处的摊铺直接拢到桂圆街这边,归为一起,试卖了几日,也道还行。

    后又去寻了丝绢料子。

    楚娇娘所卖的丝绢均出自自己之手,有多少丝,便织多少绢子,这几个月下来,摊铺上的丝绢亦是织多少卖多少,零零散散。

    如今有了大点儿铺面,楚娇娘一人练丝纺织自是来不及,定是要找人来一道儿才可。

    春凤养蚕练丝,楚娇娘先前在心里择好的人便是她,于是便去问了她意愿如何?

    春凤日日愁着活计,难能有人请她一起做活儿,自然乐意至极。且春凤还认识坊子里不少养蚕练丝的娘子们,楚娇娘也借机向她打听了一些。

    经春凤引荐,楚娇娘结识了孙、钱、冯、王四位娘子,据说此四位均是此前给“王记”送丝的,只是“王记”将她们的丝价越压越低后,这几人带头与“王记”闹了一出,后头也就另谋了路子。

    德顺楼的雅间里,楚娇娘邀着春凤与四位娘子在此吃茶,详尽谈了话,侃天侃地,话里投机且融洽,多是给了春凤面子,这几人才愿意日后专和给她供丝。

    楚娇娘道了多谢,回去时,还陪同着走了一道。

    此后,征丝的活儿,便让春凤帮着干了。

    这方备了丝,纺绢的织女楚娇娘自也是要寻,毕竟铺子是要往大了去做,她一人亦做不来。

    于是私下里托秋珍儿帮了忙,寻了三两位织女。

    别说,秋珍儿找回来的三位织女里头,其中有两位亦是此前“王记”丝园里头出来的大织女。一位年纪大一点的姓戴,叫戴婶儿便可,家就住在吴州城外往东去的万里县;另一位年轻的名为春枝,同戴婶儿是一个地儿的。

    此二人均是被“王记”挤压了工钱,后又得知“王记”日渐萧条,这才离了“王记”。

    而今得知“王记”倒了,换了一位新的东家,这二人可是拍手叫好,道着早该倒了才好。

    不过这二位长着记性,见了新东家,开口便问了工钱如何?

    “王记”此前给的月钱据说一月是三四两,楚娇娘闻得此价,心里好生叹了一口气,王掌柜太抠门了,道想此前他一方差等的丝绢都得要二三两呢。

    楚娇娘虽道王掌柜抠门,但自己处在这个位置上,也细致盘算了一下,她也不可能往高了提,是以加了个一二两。

    但话打在前头,末尾得看出的绢如何,才决议能否拿这些月钱。

    这二位都是做熟了的织女,全然明白这里头的要求,能比之前高一些就成了,是以都点了头。

    第三位织女家就在吴州城内上元坊那边,叫梅娘,一十九岁,同母亲相依为命,至今未嫁。此前从未出来给人家当织女,与楚娇娘一样,只在自己家中织过,但织的是麻。